新聞採訪
2022/02/14

如何照護長期臥床患者皮膚-認識壓力性損傷(壓瘡)

 

如何照護長期臥床患者皮膚-認識壓力性損傷(壓瘡)   

 

       長期臥床者最常見的皮膚照護問題,即壓力性損傷,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壓瘡

       壓力性損傷,以前我們稱為:「壓瘡、褥瘡」,2016年國際壓瘡鑑定組織(NPUAP)對壓瘡有新的定義:重新命名為壓力性損傷(Pressure Injury)系指皮膚或皮下軟組織局部損傷,通常位於骨突處或/與醫源性設備有關。此損傷病灶可能是完整的皮膚或開放性傷口,也可能伴隨有疼痛感。損傷的發生來自於強烈和/或長期的壓力、或壓力合併剪力。軟組織對於壓力及剪力的耐受力也可能受到微氣候 (microclimate)、營養、組織灌流、合併症及軟組織的狀況影響。

第一級壓力性損傷

   局部皮膚完好,出現壓之卻不反白之紅斑

STAGE (NPUAP,2016)

第二級壓力性損傷

   部分皮層缺損合併真皮層暴露傷口呈現粉紅色或紅色,組織濕潤,可能有完整而充滿漿液或破掉的水泡,不會看到皮下脂肪或深部組織,也不會有肉芽組織、腐肉與痂皮。

STAGE (NPUAP,2016)

 

 

第三級壓力性損傷

   全層皮膚受損,可見皮下脂肪、肉芽組織和捲狀的傷口邊緣(Epiboly)。也許會有腐肉及/或痂皮。此分級不會暴露出筋膜、肌肉、肌腱、韌帶、軟骨或骨頭。

STAGE (NPUAP,2016)

第四級壓力性損傷

   全皮層和組織缺損,傷口處曝露或直接可觸及筋膜、肌肉、肌腱、韌帶、軟骨或骨頭,並可見到腐肉和/或痂皮。

STAGE (NPUAP,2016)

無法分級壓力性損傷

   全皮層和組織缺損被腐肉或痂皮掩蓋,腐肉或痂皮覆蓋著組織缺損的區域,為無法分期的壓力性損傷。

Unstageable

 

深層組織損傷

   持續地壓之不反白,呈現深紅色、褐色或紫色,完整或缺損的局部皮膚,出現持續地指壓卻無法反白之深紅色、褐色或紫色的皮膚變色,亦或是表皮分離,呈現出暗黑色的傷口床或充血水泡;在皮膚顏色變化之前,通常會先有疼痛及溫度上的變化。膚色較深者,則可能會有不同顏色的變化,係因於骨骼與肌肉交界處有強烈及/或持續性地壓力或剪力。

 

DTI(Deep Tissue Injury)

   壓力性損傷不再只是皮膚或皮下軟組織局部損傷,根據NPUAP, 2016的詮釋還包括醫療器材相關之壓力性損傷(Medical Device Related Pressure Injury)及黏膜受損型之壓力性損傷(Mucosal Membrane Pressure Injury) 。醫療器材導致的壓力性損傷,是使用醫療器材所造成之組織損傷,通常會呈現醫療器材施壓後的形狀。黏膜受損型之壓力性損傷,則是因為使用醫療器材後所造成的黏膜受損,黏膜層為深部組織,例如氣管內管、氣切管、鼻胃管、尿管或引流管路等。

   壓力性損傷為臨床長期臥床者照顧上的難題,透過簡易介紹壓力性損傷的分級,且適時運用新型傷口敷料照護並落實正確翻身防止組織再受壓,可有效地提升居家照護品質。

 

 

 上圖所示(由左至右),為第四級壓力性損傷的實際案例(患者93歲,男性),照顧者除落實正確翻身之外,適時運用新型傷口敷料照護患者,3個月左右的時間,讓患者的傷口縮小99.5%以上。

 

X